不正确或欺诈性工作、签署研究报告的研究人员的不当行为、虚假数据等等:这些都是全球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的科学文章被撤稿(即删除)的主要原因,而这一现象正呈上升趋势。在过去十年中,每年的撤稿率,即某一年发表的文章被撤稿的百分比,增加了两倍。 而且,根据《自然》杂志对过去十年各机构撤稿率进行的一项独特的全球分析,某些国家(包括中国、印度、巴基斯坦)和某些机构的撤稿率居高不下。例如,中国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位居榜首,从2014年到2024年,其总产出中有超过5%的论文被撤回--超过100篇。这一比例比中国的撤稿率高出一个数量级,是全球平均水平的50倍。在 2014 年至 2024 年期间,近 60% 的撤稿文章(超过 20,000 篇)的作者与中国有关联。总体而言,迄今为止,中国约有0.3%的文章被撤稿,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。 中国其他许多医院也是撤稿 "热点 "地区。但中国、沙特阿拉伯、印度、巴基斯坦和埃塞俄比亚的大学和研究所也是数据的主角。 撤稿的原因可能是真正的错误或行政失误,但数据显示,大多数情况与作者的不当行为有关。 然而,这些事件并不多见。例如,在过去十年发表的 5000 多万篇文章中,只有不到 4 万篇(不到 0.1%)被撤稿。但撤稿通知(期刊宣布撤稿的方式)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已发表文章的增长速度。简而言之,在过去十年中,撤稿呈上升趋势。期刊在撤稿时会发布撤稿通知,通常涉及前几年的文章。据《自然》杂志报道,在2023年,共发布了1万多份撤稿通知。在2022年发表的文章中,这一比例达到约0.2%,随着撤稿文章的增多,这一比例还将上升。
版权所有 © Copyright ANSA